首先先讓我們來科普一下9.3大閱兵,以下內容來自百度:2015年9月3日,是中國首個法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政府決定開展紀念活動,其中,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重要組成部分,閱兵將在天安門地區組織實施。
本次抗戰勝利日閱兵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是進入21世紀以來第2次大閱兵,同時也是第一次在非國慶節舉行的大閱兵。
參閱部隊從7大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直屬單位抽組。閱兵裝備方隊展示的裝備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許多都是首次展示。同時,這次閱兵還邀請有關國家軍隊派代表和方隊參加。說個題外話,我們的習大大近日邀請安倍參加抗戰閱兵。大家說他來還是不來了??
借這次9.3大閱兵的機會,來一個軍迷眼中的中國軍車大點名。(事先聲明,文中所涉及內容全部為歷次大閱兵、航展等公開渠道獲得,應該不會涉及泄密事宜,想看高精尖首泄內容的朋友們,對不住啦!)
需要提醒的是,接下來大家看到的各類“軍車”,主要為輪式車輛,不包括履帶式車輛。從工業生產角度,輪式車輛與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水平緊密相關,而履帶式車輛因為車身重量、能耗及用途等多方面原因,屬于車輛工業中較為特殊的領域,可以通過集中投入的“舉國體制”方式加以發展,如國土面積和人口都極為有限的以色列,就能夠發展出在國際領先地位的“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而裝備數量龐大的各類軍用輪式車輛則依賴美、德、英國等老牌汽車工業強國。
像以色列自研自產的“梅卡瓦”主戰坦克這樣在全球排在前十的超強戰力武器,是可以通過舉國體制來實現的,而裝備數量龐大的軍用車輛,則是舉國體制難以為繼的,必須寓軍于民,依托強大的汽車工業才可以。(圖片來源:網絡)
由北京汽車制造廠研發、生產的“勇士”,是我國軍隊、武警部隊等裝備的第二代輕型通用車輛,滿足日常通勤和輕型武器平臺的需要,是軍車中裝備數量最多,也是與民用車輛最密切相關的車型,4X4四驅系統的高通過能力、高可靠和高耐用性,以及日常維護的便利性,當然還有適當的成本控制都是必須要高度兼顧的。軍隊裝備的車型據稱是搭載從日本UD日產柴引進的3.152升增壓中冷柴油發動機。(本圖來源:網絡)
現代軍用車輛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模塊化、平臺化和通用化,所以說某德系著名汽車品牌最近幾年經常掛在嘴邊的模塊化平臺,其實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
當前,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軍車可謂種類繁多,從2009年的建國60周年大閱兵到2014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各類軍用車輛,隨便數數已經多達十幾個“平臺”,還真的是襯得上咱全球第一的汽車產銷量大國身份啊!
平臺?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平臺。因為軍用車輛的角色特殊性,如戰爭期間損壞車輛的快速可維修性、零配件的通用化、作戰平臺的多樣化等等,因此 現代軍用車輛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模塊化、平臺化和通用化,所以說某德系著名汽車品牌最近幾年經常掛在嘴邊的模塊化平臺,其實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所 以,從理性的角度看待,我們的軍隊現在擁有這么多種平臺,未必是件太好的事情。
2009年60周年大閱兵上的“勇士”軍車,因為閱兵需要,該車呈敞篷狀態,車頂B柱以后的防滾架結構在這類輕型軍車中廣為采用,最典型的就是Jeep視為產品DNA的牧馬人車型。目前裝備我軍的勇士主要有0.5噸和0.75噸兩個版本,兩個軸距的車型。(本圖來源:網絡)
由東風汽車公司生產的“猛士”,系仿自著名的美國“悍馬”。根據相關資料,“猛士”在研發階段,甚至早期的車型都采用了與悍馬相同的底特律柴油的柴油發動機。事實上,高性能柴油發動機一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短板之一,而“猛士”基本照抄“悍馬”的外觀設計,相信整車布局和優缺點都與后者相似。(圖為2014珠海航展上的沙漠黃涂裝120mm自行迫擊炮車)
根據美軍的標準,“猛士”屬于1.5噸級通用車輛,同樣是現代畫軍隊裝備數量最多,使用最為廣泛的車型,這一點從好萊塢各種大片中悍馬的高曝光率就可見一斑。“猛士”與“勇士”共同組成了中國軍隊的第二代輕型車輛的基石,變型車輛眾多。
裝備空降部隊的傘兵突擊版“猛士”,從側面看該車的結構顯得頗為緊湊,從右前車窗伸出的應為40mm榴彈發射器,車頂搭載12.7mm重型機槍,火力應該夠彪悍。
2014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新“猛士”,外觀變化比較明顯。不過從新車的車頭部分來看,圖中的車型似乎是面向民用市場的車型,車頭沒有配備起碼的防空燈。
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東風新猛士,根據廠方的資料,該車是在已廣泛裝備部隊的“猛士”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產品,主要是在車輛的裝甲防護能力上進行了提高。事實上,美軍早在十多年前的伊拉克戰場上就充分意識到了原有“悍馬”的戰場生存能力實在差強人意,很快推出了M1114裝甲加強型“悍馬”,但因車重的大幅上升導致車輛的機動性下降。猛士和新猛士是否也在走“悍馬”的老路?
雖然口號很響亮,但客觀看待,因為我國的汽車工業,尤其是在動力總成、精密加工等核心領域的能力有限,導致在軍車研發和創新方面只能跟隨國際先進水平,而難有趕超能力。另外,以“猛士”為例,甚至在工業設計方面都是照搬“悍馬”的設計,也可以說明部分問題。
裝甲加強版的新猛士,車頭裝有原裝位絞盤,而且珠海航展現場還展出了該車的加長版三軸車型,應該可以供一個全副武裝的七人班組搭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