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宣布,計劃收購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發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車目前持有極氪約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極氪將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并。
圖源:吉利
去年5月10日,極氪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發行價為21美元。截至5月6日,極氪美股收盤價為22.59美元。去年11月,極氪整合領克,組建極氪科技集團,旨在打造年產銷百萬級的全球領先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
官方稱,此舉是進一步落實《臺州宣言》,聚焦汽車主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協同的重要步驟,將強化吉利汽車在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目前,吉利汽車旗下分別有定位為全球豪華科技品牌的極氪汽車,定位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的領克汽車,以及定位為全球主流品牌的吉利銀河和中國星。各品牌在擴大細分市場份額的同時尋求協同發展,在技術、產品、供應鏈、制造、營銷與服務、國際市場拓展等方面強化協同,提高技術創新實力,激發規模效應。
今年4月,吉利汽車乘用車銷量為234,112輛,同比增長53%,到目前為止已連續8個月單月銷量突破20萬輛;其中,新能源銷量(含吉利、領克、極氪)125,563輛,同比增長144%,新能源銷量占比54%,單月銷量、滲透率創歷史新高。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們將審時度勢、根據《臺州宣言》精神,持續推動汽車業務整合,回歸一個吉利,整合技術優勢,提高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續創造長期價值,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集團。同時我們仍將保持與美國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密切溝通與合作。”
據悉,5月15日,吉利汽車將于舉辦“2025年一季度業績發布會”,就最新的業務發展作進一步說明。
蓋世點評:吉利汽車與極氪實現完全合并,此舉是落實戰略、聚焦主業、深化協同的關鍵一步,彰顯其強化智能新能源領域競爭力的決心。
特斯拉:Model 3和煥新Model Y超95%零件來自國內
5月6日,特斯拉官方微博發布視頻,并配文稱,“每一輛Model 3和煥新Model Y上,超過95%的零件都產自中國。”
圖片來源:特斯拉微博截圖
據視頻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Model 3和煥新Model Y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95%。這意味著,相當于消費者買到的每一輛Model 3和煥新Model Y上超過95%的零件都產自中國。
特斯拉官方表示,其堅持做全球研發的產品,同時積極搭建本地化供應鏈。官方數據顯示,特斯拉2024 年研發總投入331億人民幣、2025年第一季度研發投入103億人民幣。
特斯拉認為,相信對產品的用心投入,才能給用戶最大的安全保障,讓用戶開上物超所值的特斯拉,這就是特斯拉,這就是“中國智造”!
隨后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轉發該視頻,并發文表示,國內消費者可以用全球最低的價格買到Model 3 / Y,可要歸功于上海超級工廠的“中國智造”。
陶琳稱,“很驕傲能和中國本土的400多家供應鏈伙伴們一起,追求最好的品質、最高的效率和最優的成本,為國內、亞太和歐洲市場的數百萬用戶打造最棒的產品;也很榮幸我們已經把其中60多家供應商引入特斯拉的全球采購體系,助力大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大型儲能電池Megapack,使用從中國進口的磷酸鐵鋰電池。受關稅政策影響,有消息稱,特斯拉從中國向美國運送Cybercab無人駕駛出租車和Semi電動卡車零部件的計劃被暫停。
另在今年4月,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Model S/X 車型已不再提供單獨的“訂購新車”選項,相應車型頁面中僅顯示有“查看現車”按鈕,點擊“查看現車”則可以看到一系列車型信息。不過,彼時的Model Y與Model3則依然顯示“立即訂購”選項。
據公開資料顯示,特斯拉于近日公布第一季度的凈利潤為4.0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71%。分析師指出,這主要是由于產品老化以及馬斯克的政治活動導致全球銷量下滑造成的。該公司當季總營收下降9.2%至193億美元,其中汽車業務營收下降20%至129億美元。
蓋世點評: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超高國產化率展現“中國智造”實力,不僅讓國內消費者享低價產品,還帶動本土供應鏈走向全球,意義深遠。 但與此同時,特斯拉也面臨凈利潤下滑、產品布局調整、關稅限制等挑戰,未來發展仍需突破多重困境 。
小米汽車深夜發文致歉,回應SU7 Ultra排位模式等相關爭議
5月7日晚,小米汽車官方發布《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一文,回應小米SU7 Ultra關于限制馬力和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問題,并兩次致歉。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微博截圖
據悉,日前有網友發文反映,小米SU7 Ultra更新的1.7.0車機版本對車輛的動力輸出進行了限制,1548匹最大馬力被鎖定,車主需要達成賽道成績才能解鎖,否則只能使用大約900匹馬力。該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
針對這一問題,小米汽車表示,之前推送的更新版本中「排位模式」功能添加了解鎖條件,給部分用戶帶來了困擾,對此,我們深表歉意。
收到大家反饋后,我們高度重視,已暫停了這次推送。已升級的少量用戶,我們將會在下個版本更新中解決。我們已開始推進新版本的開發和測試,預計用時4-8周,具體時間以小米官方通知為準。
小米汽車還表示,我們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保障駕駛安全,但沒有充分征詢大家意見,也沒有做好相關功能的溝通說明,我們的工作確實存在不妥的地方。此次事件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任何涉及用戶體驗的重大更新,都必須建立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未來我們將建立更完善的用戶意見收集機制,充分聽取用戶意見。感謝您的理解和寬容。
另外,近日,小米汽車首批交付的SU7 Ultra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也在網上引發了爭議。
據了解,有博主用鼓風機對著挖孔機蓋吹風,結果發現紙巾毫無反應。此外,還有車主親自拆解,發現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既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
針對此事,小米汽車回應稱,在最早的量產計劃中,SU7 Ultra 量產版已具備足夠的綜合性能去沖擊國內專業賽道和紐北,沒有計劃做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2024年10月29日SU7 Ultra原型車紐北成績發布后,原型車的實力和外造型獲得巨大反響。經充分調研和評估工程可行性后,決定響應用戶需求,復刻原型車同造型挖孔前艙蓋設計,給用戶更多造型選擇。
小米汽車稱,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我們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我們將采取以下措施:
1、對于未交付的訂單,我們將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以改回鋁制前艙蓋。
2、對于已提車和在本次限時改配結束前選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鎖單用戶,我們將贈送2萬積分以表誠意。具體信息請關注小米汽車APP后續官方信息。
小米汽車稱,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碳纖維整體使用面積達到1.73㎡,給整車帶來了1.3kg的減重。同時,我們最近在各個賽道刷圈都是用的 SU7 Ultra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版本。
此外,小米汽車還解釋了SU7 Ultra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改配服務和積分發放的具體政策。其表示,對于SU7 Ultra 非現車鎖單未交付且在開票流程前用戶,如果大家希望從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改回鋁制前艙蓋,改配時間窗口為5月9日10:00開始至5月10日23:59:59截止。
選配了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全部用戶(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鎖單用戶),在提車后將贈送 2萬積分。已經提車的用戶,我們將盡快安排發放。積分將發放至下單的小米賬戶。
最后,小米汽車表示,更多細則可以關注小米汽車APP后續的官方信息或咨詢您的Ultra Master。特別提醒一下,本次改配不影響當前SU7 Ultra 訂單的權益;但改配成功后,車輛將以改配成功時間為起點重新安排生產計劃和計算預計交付時間,不可退回改配前的配置及交付順序。
蓋世點評:小米汽車針對SU7 Ultra相關爭議迅速回應并致歉,展現出對用戶反饋的重視與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此次事件暴露出小米汽車在產品功能更新及信息傳達上的不足,同時其推出的改配、補償等措施,也體現了完善用戶體驗、優化服務的決心 。
印尼部長:LG追加17億美元投資電池工廠
據外媒報道,日前,印度尼西亞投資部長Rosan Roeslani表示,韓國LG集團仍看好印尼市場,并將對其在印尼的電池工廠追加17億美元投資,這將使該項目的總投資額增至28億美元。
Roeslani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LG對印尼的投資承諾依然堅定,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該公司將繼續投資一家位于印尼西爪哇省的電池合資工廠的建設。”
圖片來源:LG新能源
LG集團近日也曾表示將繼續對由旗下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簡稱LGES)和現代汽車集團牽頭的合資企業HLI Green Power進行投資。
HLI Green Power在2024年7月初在印尼開設了該國首座電動汽車電池工廠,年產能為10 GWh。此外,現代汽車和LG新能源還計劃為電池工廠的二期建設投資20億美元,以使該工廠的電池產能增加20 GWh。
在Roeslani發表上述言論之前,韓國電池制造商LG新能源近日證實,由于市場環境和投資條件等因素,已退出在印尼的另一個合資項目。該項目涉及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總投資達142萬億印尼盾(約合84.6億美元)。
知情人士稱,LG集團在與印度尼西亞政府協商后決定撤銷該項目,原因是產業格局發生了變化,全球電動汽車需求出現暫時放緩或停滯的情況。
對于上述報道,LG新能源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印尼相關部門稱,中國的浙江華友鈷業將取代LG新能源,參與后者已退出的項目。
印度尼西亞擁有全球儲量最大的鎳礦資源,而鎳是電池的關鍵組成成分。印尼一直在從戰略層面利用這些資源,以吸引下游制造業的投資。
印尼的政策要求企業在印尼國內對礦產進行加工,而非出口原材料,這給外國企業帶來了壓力。如果外國企業想要獲取印尼的鎳礦資源,就需要在當地建立制造工廠。
盡管LG集團退出了部分相關項目,但印尼政府強調,該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勢頭不會減弱,這表明無論具體的企業合作伙伴是誰,印尼都致力于向產業鏈上游攀升,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蓋世點評:LG集團對印尼電池工廠的投資既有追加也有撤資,反映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環境的復雜多變以及企業投資策略的動態調整。印尼憑借豐富鎳礦資源吸引外資的同時,其產業政策利弊并存,而該國堅定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決心,或將持續重塑區域新能源產業格局。
理想回應“李想薪酬6.39億”傳聞:實際266萬元
近日,網上總結國內車企2024年高管薪酬情況,其中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年薪6.39億元”的消息引爆全網關注。
要知道,其他車企董事長薪酬普遍在千萬元以內。比如,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年薪是167.6萬元;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年薪為811.9萬元。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的年薪也都低于千萬元。
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薪酬處于高位的高管也基本上是千萬級別。比如,理想汽車執行董事兼總裁馬東輝、理想汽車CFO李鐵年薪分別為4027.4萬元和3916萬元。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安聰慧、CEO桂生悅,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年薪也都在1000萬-3000萬元區間。
因此,李想的6億年薪極為突出,該話題引爆全網,微博超話榜閱讀量超5700萬,討論量超萬。
到5月7日晚間,理想汽車官方回應了“李想年薪6.39億”的消息,實際現金薪酬僅為266.5萬元,包括薪金、津貼和實物福利,在一眾車企中處于正常水平。
至于理想汽車2024年財報披露的“6.39億元薪酬”,屬于公司按照美股上市公司(美國會計準則)對于期權的特殊記會計費用方式,并非李想實際到手收益。該費用源于2021年設定的股票激勵計劃。理想汽車表示,根據股票激勵計劃,李想如果想拿到這筆激勵費用,不僅要完成公司設定的銷量目標,還要額外支付29.26美元/ADS(美股1ADS=港股2股A類普通股,即1:2的對應關系,目前市場股價約為26美元/ADS)。
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5月7日,理想汽車美股收盤價格26.29美元,按此計算,李想若要獲得股票激勵,則需先行投入327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
財報數據顯示,李想2022年-2024年的年薪分別為156.6萬元、176.5萬元和266.5萬元,整體呈上漲態勢。不過,李想2022年和2023年并沒有獲得股權激勵費用。
去年,理想汽車年銷突破50萬輛大關,解鎖了“里程碑式激勵”條款,產生了超6億元的激勵費用。但從設定的股權執行計劃來看,這錢并不好拿。
蓋世點評:“造車燒錢”。財報顯示,2024年理想研發投入11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