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斯拉,最近傳出加碼降價消息。雙十一期間,有博主爆料透露,據特斯拉內部消息,Model 3、Model Y兩款車型即將開啟降價,并且降價幅度堪稱史無前例。該消息目前未得到特斯拉方面的回應,但不管真假,特斯拉降價跑量已成定局。
此前10月24日,特拉斯公開宣布對中國大陸地區在售Model 3及Model Y售價調整,最高降幅3.7萬元。進入11月,特斯拉再度推出最高8000元的保險補貼方案變相降價。
特斯拉連番降價,對新能源市場將是一場“地震”,一眾造車新勢力以及忙著向新能源轉型的其他車企的市場份額很大可能受到擠壓,據公開報道,包括零跑、小鵬、哪吒、福特電馬等在內的車企已紛紛“跟牌”。不過值得高興的是,仍有自主車企頂住了這波降價壓力,發力沖擊新高峰。
特斯拉降價,引發蝴蝶效應
作為新能源頭部品牌,特斯拉降價從來不是特斯拉一家的事兒,而是“牽一發動全身”,影響到整個行業的走勢。去年7月,Model Y標準續航版降價就曾引發過新能源車市的一場價格戰。這次亦然。
特斯拉宣布降價之后,福特電馬赫科技10月31日宣布,旗下福特電馬Mustang Mach-E全系車型價格下調2萬-2.8萬元不等。同時,更多車企通過“訂金膨脹”、“保險立減”、“購車返券”等方式變相降價:小鵬綜合優惠最高5.5萬元、哪吒部分車型優惠4000至14000元,問界部分現車贈送8000元保險、長城汽車旗下歐拉汽車最高優惠5000元、零跑通過發放大額返現券變相降價6000至12000元……
各種降價外,還有車企直接推出低價車型,如零跑汽車就宣布將推出更便宜的C11增程式動力車型,還計劃于明年第3季度推出C01增程版,預計起售價可能降至17萬元左右。董事長朱江明直言,新增低配版車型、提升增程式在產品矩陣的占比,主要是為了降低新能源汽車補貼取消和競爭對手降價帶來的影響。
而引發特斯拉本次在中國區降價大促的關鍵原因是,自主品牌車企的迅猛崛起已經對特斯拉的銷量構成致命威脅。
10月份,Model 3、Model Y中國區銷量呈斷崖式下滑。乘聯會數據顯示,在10月份,Model 3銷量僅2809輛,Model Y只賣出了14391輛,此前九月份,這兩款車型的銷量分別為30919輛、46694輛。
在10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行榜中,特斯拉中國也被上汽通用五菱、廣汽埃安、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同行超越,排名從九月的第二位跌落至第八位。一眾超越者中,吉利汽車、長安汽車表現尤其強勢,新能源銷量同比增幅高達310.2%、408.4%。
其中,吉利汽車實現反超,很大程度得益于極氪的優異表現。這個在高端陣營與特斯拉同臺競爭的品牌,在特斯拉遭遇滑鐵盧的10月呈高速增長之勢,一舉沖破了月交付萬輛的大關,截至10月底,首款車型極氪001累計交付量達到55600輛,平均訂單超33.6萬,已連續三個月位居30萬元以上中國品牌純電車型銷量冠軍。強勁的銷售表現,也讓極氪在特斯拉掀起的“價格戰”中得以保持淡定。
吉利多元布局保駕護航
事實上,不僅僅是極氪,吉利目前旗下眾多在售新能源車型在本輪降價中亦暫時頂住了壓力。目前,吉利在新能源領域采用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的方式,現已構建起覆蓋混動、純電、換電、甲醇等多個技術領域的新能源電氣化發展體系。
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企業最為熟知的投資原則。吉利在這四大賽道并行發展,猶如構建起了一個穩固的四方形,撐起了整個新能源大盤,也更經得起市場各種風浪的沖擊。四大賽道目前良好的發展勢頭,也將吉利跟風降價的必要性降到了最低。
在純電領域,除極氪之外,吉利品牌旗下幾何純電系列表現一直亮眼。根據吉利汽車披露的銷量月報顯示,幾何今年已經連續十個月實現100%以上的同比增速,2月最高同比增長甚至達到863%。1-10月,幾何累計銷量116822輛,同比大增215%。
在混動市場,吉利的雷神系列車型(含HEV)多次實現月銷破萬,今年1-10月累計銷量達到48570輛。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吉利原有產品矩陣,以及接下來插混車產品矩陣,無論轎車-SUV還是中端-高端的產品覆蓋度也是車企中最全面的,在新造型、新名字狀態下更容易拿到市場新定位與吸引力。該行預計到明年底,吉利+領克的雷神插混9款車合計月銷有望達到約5萬輛,帶來銷量增長、價格帶上移雙重助力。
換電賽道的風頭雖及不上純電和混動,但市場增長空間并不小。艾瑞咨詢預測,換電乘用車2025年銷售量預計達176萬輛,CAGR約85%,占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約17%。吉利旗下換電品牌——睿藍汽車已成功切入該賽道,1-10月累計銷量達到37462輛。
在甲醇領域,吉利第四代帝豪醇電混動車已經正式入局乘用車市場。據了解,吉利目前已投放市場2.7萬輛甲醇乘用車,單車最高運行里程達150萬公里,累計行駛里程近100億公里。
順勢愈發篤定,以吉利為首的中國自主品牌算是牢牢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并展示出了極強的市場影響力,在與曾經叱咤中國車市的外資品牌角力中也絲毫不落下風,并漸漸占據主導地位,成為這場競逐游戲中的規則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