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穹頂之下》是一部出色的全社會科教記錄解說片(全世界此前也沒有這樣的片種)。雖然YYP這兩天和公司同事身在臺灣旅游,也用了兩晚時間,花了2個小時仔細看完。這部片一定觸動到很多人的利益或痛處,所以各種人會有各樣反應,當中會有拼死反撲的,也會有勇于改變的。
YYP沒有什么利益受害到需要拼死反撲的程度。片里唯一對YYP有比較直接影響的,是私家車對大氣的污染。片中數據:北京31.1%的PM2.5來源于機動車,34%的北京人在開車(與之對應的是東京只有6%的人開車,90%的人乘公共交通),其中5公里以內開車的占44%,12%的人在2公里以內開,7%的人在1公里以內開。這組數據說明,讓人們通過少開車減低排放是有可能的。
柴靜說她自己家里有輛車,除了老人小孩機場醫院基本不開。她先生騎車上下班。她雖沒有明擺著呼吁大家有車別開,但至少她“身體力行”,隨后就有知名人士在微博上跟進回應,說自己決心今后5公里的距離內不開車。
YYP認為柴靜的片子做得很出色,也被打動和啟發了。但我會響應“5公里以下不開車”這個號召(假設有)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我承認,我就屬于那類短距離也要開車的人。別說5公里了,如果在家里,老婆讓我去小區的超市買包鹽,距離不過1公里,我也會想方設法開車去。如果這時車就停在樓下不遠處,開出去回來時還有車位停,開去的那地方又比較好停車——滿足這幾個條件,我就會開車。
為什么我這么懶?其實我不是懶。我愿意去健身跑步,跑3千米也不會叫累。但開車的最大好處,是省時間。1公里距離的出行,來回走路需要多少時間?起碼20分鐘吧。而開車,算上熱車和停車,5分鐘足矣。這也是為什么我說開車的前提是停車方便,如果找車位很難,我也不會開車去,因為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時間。
因此,開車與否,對我來說完全是個時間效益的問題。我相信這也是絕大部分人買車的最根本原因。上下班自己開車,總體上還是比乘坐公共交通更快、更省時間的。除非你所走的路線開車會很堵,坐地鐵算上等車步行的時間仍然比開汽車快,那就值得坐地鐵。
不但是日常短途,其實長途出行也一樣。我常常覺得一個人開長途車,不僅不環保、性價比低,而且很累很費神。從省錢省力的角度,個人出行當然乘坐公共交通更好。但實情兩者體驗卻有很大差異:以我經常奔走的廣州、深圳兩地為例,從我廣州公司到深圳公司有兩種方式:高鐵(其中需要地鐵和出租車接駁)、自己開車。我親身體驗多次,計算門對門的時間,坐高鐵要3個半小時,而自己開車只需1小時45分鐘。如果當天往返,意味著我的辦事時間相差將近4個小時。4個小時對于我來說是有很大經濟效益的,這效益高過我開車付出的過路費和油錢。算過這筆賬后,我再從廣州到深圳辦事,都會優先選擇開車。
不僅是我,就連我的新車評同事們也很難做到短途出行不開車。每天中午,一部分同事會開車去離公司3、4公里的餐館吃午飯,三五成群一臺車。我問他們能改乘公交車去嗎,他們說如果沒車開,就寧可不出去吃了(但公司食堂難吃,意味著生活品質降低呀)。為什么一定要開車出去吃飯?因為雖然也有公交線路,但坐公交車往返餐館,4、5站路算上等車,來回半小時算快了;而開車門對門,來回僅需10分鐘,省下20分鐘的寶貴午休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說白了,還是時間成本原因。我認為公共交通之于私家車的競爭性,除了性價比,必須表現在效率上,尤其是寄望公共交通能拉攏到已經有車的那群人時。東京為什么90%的人愿意坐地鐵而不開汽車,是因為在東京開車可能比坐地鐵還慢。這也基于人家地鐵線路發達、班次合理、運載力強,提高了自身對于地面交通的競爭力。而在國內,如果開車的時間總比公共交通節省許多(至少一半以上),我認為絕大部分開慣車的人,很難說服自己轉投公共交通。
其實不一定個體出行都得坐公交,世界上還有很多更適合個人出行的方式,例如摩托車。世上許多大城市都允許摩托車上路,有些甚至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例如澳門、臺北、巴黎。這幾天我在臺北,看到當地幾乎人手一臺“機車”,出行速度不比汽車低,停車方便不占地,購買和使用成本也很低廉,民眾真是既幸福又高效。摩托車——準確說是小排量踏板式摩托車,就機動性而言非常適合在城市的生活距離內使用,有汽車的速度,但人均能耗大大降低,是極有說服力的汽車替代品。國內無數“有識之士”都在呼吁一二線大城市取消禁摩,但是政府有自己千古不變的想法,我在這里不岔開說。
臺北街頭的摩托車,管理得好就是城市交通的“解藥”
我只想用一個普通車主的身份,解釋短途也要開車的原因:
之所以買車,就為了提高出行效率,為此要付更多金錢代價我也在所不惜。如果明明開車出行效率比坐公共交通高得多,卻僅僅為了給城市降低一丁點排放而讓我有車不能開,我是不愿意的,因為由此損失的個人時間資源和經濟效益,我認為很不劃算。當然,政府可以通過提高停車費、征收擁堵費、單雙號限行等方式來阻止我用車,對于如此手段低級的限制個人生活自由措施,草民當然拿你沒轍,我也不岔開說了。
我認為,市民開車的最大驅動力還是效率,其次才是更舒服安逸、更有面子等等。只要一日沒有合適的汽車替代品——必須在效率上能媲美汽車的,我還是不會放棄開車出行。
我倒想提醒一件事:短途出行開車會增加污染,但如果開的是電動車、插電混合動力車,或者像豐田那樣有實際效果的油電混合動力車,排放就能大大降低,也基本上不用有負罪感。所以除了以道德高度來勸說車主犧牲自己的利益不開車,用更務實的策略鼓勵和推行使用環保車,對于已經有車的群體可能更加湊效。(作者:顏宇鵬Y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