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汽車網訊】近幾年隨著二手車行業井噴式的發展,二手車越來越多的走進人們的視野,但在二手車購買這件事情上,我們總是希望可以極力避免購買到事故車、泡水車、調表車,所以電商平臺檢測的準確性、完備性變成為大家的關注點。
消費者較早前在優信二手車平臺購買了一輛“優信認證”福特蒙迪歐車,花費11.1萬,顯示行駛里程5.67萬公里。提車后發現略有頓挫感,花費5600余元進行了維修,但據車主表示,這與后面發聲的事情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車主將愛車送至4S店進行檢測,但檢測結果另車主大跌眼鏡。1、車輛行駛里程在購買前便顯示超過8萬;2、曾有長達80多項的重大事故維修記錄,維修收費項目包含A柱鈑金、風擋更換、發動機艙除了發動機和變速箱基本都進行了更換,氣囊也爆開過。
車主表示,也曾找行內的朋友看過,表示如果是4s店全部更換新件,重新做的話很難看出問題,里程表肯定是調過的,因為4S店的記錄基本不會偽造,但是維修項目不排除騙保險的可能。后聯系優信的客服,態度也是盡顯推諉,需提供相關檢測報告才能進行退車或后續溝通。在與4S店的交涉中, 4S店表示他們不是鑒定機構,所以不能出具報告告,調維修記錄也不行,要出具法院的指令才可以。整體感覺有點相互包庇的意思,誰也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業內專業人士表示,通常一輛車況正常的二手車,進行車輛檢測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還需要借助儀器經過初檢、上架復檢等多個環節,僅憑經驗、肉眼是無法滿足的。在二手車的交易模式中,平臺的主要作用在于撮合交易,既然收取了服務費,也需相應對買家、賣家負責。同時,北京二中院法官提到,平臺在提供居間服務時,需向買家如實提供準確車況和全面履行檢驗義務,如存在沒有如實披露或存在故意隱瞞,買賣雙方一旦發生糾紛提起訴訟,平臺可能會被判承擔一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