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問界M9越野場地路測的視頻全網瘋傳,再次將這款科技旗艦推向輿論制高點。驚嘆之余,廣大網友有著同樣的疑惑:一臺重2.5噸多,車長超5米2,軸距超3米1的全尺寸新能源SUV,憑什么在面對搓板路、泥濘路段、炮彈坑等極端越野環(huán)境時,姿態(tài)竟能如此靈活,表現得游刃有余?
這就不得不提到繼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載光等黑科技之后,華為再次把手伸到了全新的領域,帶來了全新的途靈智能底盤。問界M9大概率已經上車這套底盤系統(tǒng),不得不說,這輛科技旗艦的表現真的是讓人拭目以待。
今天,我們就根據視頻中的場景客觀的分析一下:問界M9所搭載的這套途靈智能底盤,到底達到了什么高度?能不能稱得上是華為再次引領行業(yè)的又一座里程碑?
將智慧融入底盤,M9不止是科技旗艦那么簡單
首先不得不承認,“途靈”二字已經向大家透露了許多。其中“途”字,本意為道路。“靈”字除了表達聰明、智能之外,還能體現出車輛行駛時的靈活敏捷姿態(tài)。二者結合,單從命名上,華為就將智慧注入底盤,以智能駕馭性能的設計初衷詮釋得淋漓盡致。
那么途靈底盤究竟智能在哪呢?核心圍繞三個層面:智能感知、智能調節(jié)、智能協(xié)同控制。首先通過多模態(tài)融合感知系統(tǒng),利用智駕系統(tǒng)的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能夠提前對道路狀況和車身姿態(tài)進行智能感知預判。
基于精準的路面感知結果,憑借HUAWEI DATS動態(tài)自適應扭矩系統(tǒng),對扭矩進行實時控制和智能調節(jié)。同時,通過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xié)同控制系統(tǒng),能夠對車的驅動、制動、轉向、懸架進行中央協(xié)同控制,用AI與軟件能力將機械素質發(fā)揮到極致,最終實現更好開、安全、舒適的駕乘體驗。
具體到場景,以視頻中的泥濘路和碎石路為例。傳統(tǒng)底盤當車輪已經接觸到不平整路面才會有即時反饋,再進行相對調整,整個過程顯得“后知后覺”,不僅響應速度慢,而且控制精度也很低。
此時,問界M9所搭載的多模態(tài)融合感知系統(tǒng)便發(fā)揮了大作用。作為途靈智能底盤的核心組件,多模態(tài)融合感知系統(tǒng)承擔著感知和車輛智控的重要任務。涵蓋了兩個關鍵組成部分,一是車輛狀態(tài)感知(iVSE),二是路面預瞄(RSS)。
其中,“自帶慧眼”的路面預瞄系統(tǒng),能夠通過前置攝像頭和激光雷達對前方路面的實時掃描,遇到起伏較大或細碎的路面變化,則會實時將信息傳遞給電控單元。
與此同時,通過全新的iVSE車輛狀態(tài)智能感知系統(tǒng),能夠對包括車速、車輪轉速、方向盤轉角等在內的車輛狀態(tài)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問界M9搭載的多模態(tài)感知系統(tǒng),如同在考試中已經提前知道了“答案”,針對各種復雜路面環(huán)境及車輛姿態(tài)精準感知,為后續(xù)HUAWEI DATS及xMotion等系統(tǒng)介入調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與傳統(tǒng)底盤普通的CDC減震器相比,問界M9帶來的駕乘舒適性與操控穩(wěn)定性可謂是碾壓級的,而這也正是底盤智能化所展現的核心魅力。
智能感知只是途靈底盤遙遙領先的第一步。先知先覺、提前預判路面環(huán)境與車身姿態(tài)后,HUAWEI DATS系統(tǒng)將會依照信息反饋,根據不同場景實時智能調節(jié)電機扭矩,以降低車輛通過不平整路面時的顛簸感與沖擊感。
在越野過程中,以交叉軸和濕滑路段等路段為例,這種工況下十分考驗車輛的扭矩分配能力。傳統(tǒng)燃油車動力分配過程步驟繁瑣,從發(fā)動機到變速箱,再經過傳動軸傳導到輪胎,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動能消耗。同時,由于機械四驅等結構原因,傳統(tǒng)燃油車的扭矩控制并不精準。
而以問界M9為例,其多電機布局本身就在降低動力損耗層面有先天優(yōu)勢。同時,在HUAWEI DATS系統(tǒng)加持下,其智能扭矩分配響應時延降低至4ms,相比傳統(tǒng)燃油響應提升100倍,能夠在路面波動導致車輪騰空的場景下更快脫困,行駛更加自如。
不僅如此,在入彎和出彎,車輛出現非預期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時,HUAWEI DATS系統(tǒng)也能通過扭矩自適應調節(jié),幫助提升側向力,抑制車身側傾姿態(tài),降低甩尾風險,也能進一步提升車輛的可操控性和安全性,讓駕乘感受更安心。
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車身的智能控制,以應對更多復雜的駕駛場景,問界M9還搭載了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xié)同控制系統(tǒng)。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xMotion理解為整車動力性能端的“智慧大腦”,它能夠對車的電驅、制動、轉向、懸架進行中央協(xié)同控制,做到智能調節(jié)、精準控制,減少行駛及制動過程中的顛簸和沖擊感。
具體來講,其ADC自適應減振控制技術,可智能調節(jié)阻尼,通過增強濾振能力,提升駕乘體驗。車輛經過不同路面,所產生的振動與沖擊也不相同。例如,在經過單側顛簸路面時,車輪震動和懸架晃動集中在車身一側。而在經過連續(xù)碎石路面時,則易產生連續(xù)的懸架沖擊與車輪振動。
因此,ADC技術首先通過輪端加速度、輪速及懸架傳感器等多數據融合,精準識別減速帶、凹坑及路面顛簸等級。其后,基于精準路面感知的結果,進行前后軸、左右輪等多場景路況的協(xié)同控制,增強底盤的濾振能力,從而提升駕乘體驗。
此外,ICB智能舒適制動技術,可以通過智能動態(tài)調節(jié)實現精準俯仰控制,精細預判阻尼需求,多場景、實時主動調節(jié)阻尼力,讓加速不抬頭,剎車不點頭,實現更舒適的制動感受,緩解暈車現象。
總而言之,在途靈智能底盤加持下,問界M9在視頻中呈現出十分強大的越野能力,無論從車輛通過性、穩(wěn)定性、脫困能力各個方面來講都無愧于網友對這輛“科技旗艦”的期待。
百萬豪車配置拉滿,大車也能輕松好開
論智能化,途靈底盤可以說領先整個行業(yè)一個代際,而論硬件實力,問界M9同樣遙遙領先。在華為不惜成本的“堆料”下,問界M9已經獲得了中國汽車研究院中心頒發(fā)的“十佳底盤”稱號。這主要源自問界M9所使用的全鋁合金底盤,相比于傳統(tǒng)的鋼制底盤減重了約30%,讓操控性能更加輕松,真正實現了“大車好開”的特點。
除了輕量化,問界M9還搭載了封閉式空氣懸架系統(tǒng)。不同于傳統(tǒng)空氣懸架,問界M9搭載的封閉式空氣懸架具有高度調節(jié)響應時間快、能耗低、集成度高的特點。據了解,問界M9這套空氣懸架的調節(jié)速度相比于傳統(tǒng)空氣懸架快了30%。在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問界M9面對陡峭的大坡時可以很快地將底盤升起,并輕松爬上大坡,完全不用擔心托底問題。
另外,從視頻中也能看到,在面對碎石路段帶來的細碎顛簸時,問界M9也能很好地化解掉。這一點除了空氣懸架帶來的避震性能提升外,更多是來自于問界M9全系配備的CDC電控減震器,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對減震器阻尼的控制進行毫秒級調整,以此來保障車輛的俯仰、姿態(tài)起伏得到穩(wěn)定的控制,確保行駛中的舒適性始終如一,時刻保持車身平穩(wěn)。
要知道,全鋁合金底盤、空氣懸架、CDC電控減震器這些配置此前主要集中在奔馳GLS、寶馬X7、路虎攬勝等百萬級豪華SUV中,而作為預售價50萬-60萬元的問界M9,上述底盤硬件設施的“照單全收”,也讓其有了越級競爭的實力。
傳統(tǒng)燃油時代,我們常說發(fā)動機、底盤、變速器三大件至關重要。到了新能源時代,三大件卻變成了電池、電機、電控。并不是底盤性能不重要了,而是被“選擇性”遺忘了。
原因很簡單,底盤質感的好壞與整車廠的技術底蘊和堆料決心密不可分。并不是每個品牌都有能力,同時更愿意花精力,去潛心調教出一款能讓用戶稱之為舒適、好開、又安全的好底盤。
為什么又是華為引領行業(yè)標準?原因也很簡單,華為始終將用戶體驗放在首位,讓黑科技真正能夠解決用戶痛點,為用戶帶來更智能、更便捷、更舒適的智慧出行體驗,而不是單純的炫技秀肌肉。
在此之前,華為一直以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的天花板能力被大家所熟知。實際上,此前華為展現出的黑科技只是冰山一角,作為華為全面賦能的旗艦SUV問界M9,才是華為全量黑科技的最佳展示平臺。在途靈智能底盤的加持下,問界M9不僅讓SUV也有了更強的操控性,同時讓駕控從此也有了智慧。
相信隨著問界M9上市期的臨近,將會有更多黑科技陸續(xù)曝光,為智能汽車的發(fā)展帶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