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洗牌是正常的,這也會加速用戶向頭部集中的現象。”不久前,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在否認ofo與摩拜合并傳聞時如是評價。他直言,年前共享單車的主題是「清場」。
準確地說,共享單車行業正經歷一場秋風掃落葉般的震蕩。悟空單車、町町單車、3Vbike等小玩家陸續倒閉,酷騎、小鳴、小藍等第二梯隊選手先后被爆出資金鏈斷裂、用戶押金滯留等危機前兆,近期hellobike被永安行收購更是直接拉開了大魚吃小魚的并購風波。隨著小玩家們漸次退場,ofo、摩拜的楚漢爭霸成為了全行業的“獨角戲”。中小玩家的各種波瀾對兩強的決戰浪花已經構不成絲毫影響。
高手對決,你方唱罷我登場,輸贏不以幾個平頭數字爭長,布局、眼界、資源駕馭能力決定最終鹿死誰手,說到底,在業務模式趨同、規模體量相近的情況下,發展格局與執行力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日前,摩拜陸續宣布接入首汽約車、嘀嗒拼車,甚至成立專門的出行服務公司,號稱要打造共享單車、網約車、拼車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拉大旗,扯大鋸,摩拜想組團挑戰滴滴出行領域霸主地位的意圖呼之欲出。往好里說,這叫尾部品牌的戰略性“合縱連橫”,往糙里說,被ofo逼急的摩拜開始“饑不擇食”,意圖抱團取暖博聲勢,卻弄成了“網約車落后者聯盟”,形式大于意義,市場水花不起。
離開模式談合作,摩拜的混搭聯盟的戰斗指數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共享單車的命門在流量,這也是摩拜聯合三方做出行平臺的首要目的,可這個邏輯從開始就南轅北轍——滴滴為什么能構建一個出行閉環?用戶有打車需求可以隨時打開滴滴App,選擇需要的出行方式,呼叫網約車,等待車輛到來。簡單來說,滴滴的產品邏輯是需求驅動,而共享單車呢?則產品驅動,用戶的使用習慣是先看到單車,然后才會打開App,對用戶來說摩拜的App只是一個掃碼工具,不是也不可能是打車App,因為摩拜無法將網約車服務置于App首屏,其跟約車、拼車平臺的合作根本是不同使用場景的硬嫁接,彼此連導流都很難完成。
退一步講,即便摩拜的“網約車落后者聯盟”真的囫圇吞個棗,強行硬植入,首汽約車和嘀嗒拼車又能帶來多少流量呢?作為網約車行業的巨無霸,滴滴坐擁87%以上的中國專車市場份額,99%以上的網約出租車市場份額,訂單量相當于全球其他市場所有移動出行市場總量的2倍,截留了出租車、網約車、順風車、公交等多條出行業務線上超7成的流量入口。大樹底下不長草,巨頭陰影下的首汽約車等后進者市場占比在各大平臺中居尾,客單均價比出租車高出50%,在價格敏感型的網約車市場,很難跟擁有價格核武器的滴滴進行一個量級上的對決。
強者之間的聯盟叫互利共贏,弱者之間的抱團是疼痛共鳴。摩拜與約車、拼車服務的結合,不僅產生不了1+1>2的附加價值,還可能造成自身市場形象和流量結構的雙重失衡。在網約車市場高度成熟的模式下,摩拜作為短途出行工具橫插一腳,不僅模糊了其作為共享單車的功能定位,而且讓用戶在叫車與騎車兩種截然不同的使用習慣轉換中蹩腳難用。而作為騰訊系的馬前卒,摩拜曾稱其半數新增用戶來自微信入口,唯微信流量是瞻,這是摩拜的幸,也是摩拜的病。摩拜如今想做出行平臺,自行給App導流,一定程度上是在嘗試擺脫微信的流量引力。而微信對摩拜的“疼愛有加”,就在于看中了其支付場景,現在摩拜欲自立門戶,勢必影響騰訊在后續投資中的參投意愿。
楚漢相爭,微妙博弈,城下之盟有時不過是故事而已,誰能持續刷街出爆款、掌握行業話語權,誰才能掌握行業未來,贏得投資人的注意。就在摩拜意圖利用現有流量搭建出行平臺的同時,ofo正在聯合物聯網技術的制定者們,研發新的標準,制訂游戲規則,做共享市場的大莊家而不是小玩家。
從6月投用全球第一款NB-IoT物聯網智能鎖,9月登上華為全聯接大會分享物聯網商用經驗、召開4.0時代發布會展示大數據平臺“奇點”系統,到10月與中國信通院聯合制訂首個NB-IoT共享單車標準……2017年的ofo在行業技術賽道全面開掛,幾乎搶走了其作為街頭網紅的風頭。智能鎖完成米級定位、秒開體驗雙升級,物聯網技術全面覆蓋,人工智能大數據運營,甚至從市場參與者搖身變成行業管理者,領銜制訂共享單車技術應用標準,這一切讓ofo完成了從新貴到巨頭的蛻變。
除了與電信、華為攜手研發NB-IoT物聯網技術外,有媒體爆料,ofo正在聯合華為研發NB-IoT物聯網模組,向更底層的服務邁進。10月,國外網站紛紛報道LoRa物聯網協議制定者美國的Semtech與ofo達成合作,幾天后的華為Mate10發布會上,余承東親承Huawei Pay將與ofo開展合作,華為手機可貼近解鎖NFC智能鎖小黃車。有業內專家分析,隨著ofo開創的共享單車物聯網場景的出現,我國物聯網產業將在國家相關戰略的引導下迎來實質性成果,未來3-5年內,ofo將在這場物聯網商用化浪潮中成為兼具超級應用入口與行業標準攜領的巨頭級玩家,在把持出行變革、撬動全產業鏈方面的實力和潛力毋庸置喙。
就在ofo深挖技術壕溝、高筑墻廣積糧的時候,摩拜正在擴業務、做平臺、講故事的魔性道路上越走越遠。即便在一度領先的智能鎖技術上,摩拜不知何時已成了ofo的追隨者,從NFC到NB-IoT的研發投用都在模仿與跟隨。曾經的技術傲嬌成了智能角逐的短板,很多人會問一句,摩拜的方向是不是跑偏了?
起步高,發展慢,高開低走,這幾乎是摩拜的宿命。在資本眼中,2017年來的摩拜一直凹著創客的造型畏首畏尾,既找不準技術迭代的方向更踩不準市場和用戶的G點,反而在聯盟、造勢中旋轉跳躍不停歇,逐漸成為風口上的雞肋。在用戶眼中,摩拜似乎已經丟失了曾經的技術初心,ofo跟小黃人合作大眼車之后摩拜跟著去做米奇車,ofo投用NB-IoT鎖之后摩拜跟著做物聯網鎖,凡此種種,老本吃盡,恍惚前行,信徒們只能黯然轉身。
曾經,有采訪過ofo和摩拜的記者做過比較,這兩家公司最大的差異在于對待創業的態度——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可以在雙方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去日本休假,在Ins上發自己游玩的照片,而ofo的創始人們卻深入車廠和運營第一線,與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飛鴿曾認為自己的團隊在自行車行業是最年輕的,見到ofo之后發現自己錯了。富士達曾以為自己的團隊是自行車行業加班最多的,見到ofo團隊之后發現自己也錯了。就連德國化工巨頭企業巴斯夫,也不得不在周末的半夜接到ofo研發團隊的電話……面對這場刀光劍影的共享單車大戰,ofo像一根銳利的矛,不斷磨礪、嘗試、蛻變,向核心領域進擊;而摩拜像一張松散的盾,固守自己已有的流量、技術、逼格,販賣激情不再的情懷。摩拜松散的盾能擋得住ofo堅硬的矛么?我覺得不行。